2020-11-14

不一樣的求學之路

 邵詩媛,75


今年52歲生日很特別,剛好是我取得成大建築系博士學位的畢業紀念。原本只是在臉書一隅,留了一小段人生記錄。承蒙昭平理事長的厚愛與邀約,希望能在「南女Time」分享我的求學歷程。我推辭了好久,也猶豫了好久,實在是南女人博士太多,優秀的校友太多,我的求學歷程實在微不足道、十分汗顏。如果有甚麼特別之處,那大概就是:

 我絕對是一位「超齡」的學生(今年52),也是一位辛苦的「工讀生」(我目前是佳里奇美醫院行政副院長),而我也應該是台灣醫界人士第一位取得建築博士學位的人。

念書的動機,一方面是因為遇到恩師曾俊達教授的鼓勵,(師母許雅芬學姐也是南女校友)二方面是因為服務的醫院準備興建新醫療大樓。在醫院工作二十餘年來,深切體認醫院建築設計規劃與醫院環境安全,攸關著醫療品質之良窳,因此決定重返校園、脫離自己的舒適圈,讓自己重拾學習的心情。

跟許多念博士班的人一樣,上榜第一天很高興,第二天心情就開始焦慮和惶恐了!尤其我離碩士班學業也超過二十年,從註冊繳費、選課、交作業,通通上資訊系統,多麼不一樣!我分析了整個學程需要的「關卡」,將這七項做為努力目標,盡力享受其中、接受挑戰,而不要太在意成敗:修課、國際研討會投稿與報告、資格考考試、期刊論文二篇(必須是系所認定Impact Factor足夠之期刊)、英文(或外文)檢定,博士論文提出與口試。整個歷程的完成,花費了七年,當中的驚險與樂趣,與各位學姊妹分享!

首先是修課。每學期選課時間,我必須先向醫院請假將想選修的課程先「試聽」個一、二堂。因為物理、化學等基礎科學離我太遠,數學計算還可接受,先試聽才能決定修課課程。有一門「綠建築」課程令我難忘!因為教授相當嚴厲,而針對建築從設計規劃到完工使用,每一階段的碳排放計算,其實也很複雜。很感謝一位碩班的小學妹對我這位不恥下問的大學姐充滿耐心,使我得以抽絲剝繭慢慢理解,從手邊建築個案的龐大資料中,計算出每一階段的碳排放及減碳比率,順利交出作業。這樣驚險的修課歷程,經歷了二年。

接著思索研究主題,以準備國際研討會,完成後才能參加資格考。第一個研究主題整理好後,順利上了一個國際建築研討會口頭報告(CIB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),前往瑞典。雖然和妹妹、老師、師母同行,規劃了一次非常棒的北歐之旅,但是對於第一次登上國際研討會要以生澀英文報告,其實心理壓力還是非常大。也許是啼鶯初試後意猶未盡,去年再投一次國際研討會,這次是英國。二位妹妹同樣幫我規劃了很棒的英國之旅,作為「畢業旅行」。

歐洲的研討會和我國及其他亞洲研討會很不一樣。亞洲國家的研討會強調人數與規模,報告之安排方式通常是一個接著一個、緊湊密集地上場。我所參加的兩次歐洲研討會,都設定好該研討會數個發表主題。每個主題報告人數都在20人左右,每場次報告人數則在5人以內,參與人數則約十數人,因此皆是分散在大學中多個中小型教室進行,而不是動輒數百人的「國際會議廳」。報告方式一定設定好報告及提問時間,報告時間一到一定響鈴,然後開始Q&A。與東方人不擅提問的性格大不相同,他們一定提問!也由於場地不大,因此互動也親近。我的障礙是英聽,只要聽得懂,回答就沒問題。所幸歐洲人很和善,他們知道英文不是我們的母語,因此會放慢說話速度,讓我得以有緩和的情緒,回答一個一個問題。

撰寫期刊論文,應是博士班的主要訓練。因為自己已經有二十幾年的工作經驗,「跨領域」研究應該是我的優勢,因此主題設想不是問題,需要學習的,大概是研究方法與如何撰寫期刊論文。很值得一提的是,我第二篇期刊論文其實沒有被接受。有時候,失敗也是一種很好的經驗!感謝上帝,我很快地又想出第三個研究題目著手進行,最後終於達標,完成最重要的二個門檻。當時設定自己往「醫院建築」學習之初心,也順利完成。

整個學程中最順利的,應該是英文檢定。說實在話,對於我們沒有喝過洋墨水、沒有在國外生活過的人而言,總是認為自己英文程度相當不好。因為門檻不低,所上幾乎所有學長姐、學弟妹都去補習。我去康橋外語拿了二次簡章,卻都躊躇不前,沒有報名。工作實在太累了!以前念南女時,補習對我就是很大的夢靨,現在這個年紀更沒辦法。但是想要「裸考」(直接進考場),又擔心沒實力。後來索性跟學長借了幾回模擬試題寫一寫,(總是要了解多益的考試型態吧!)就上網報名了。

離最後一次進「考場」,已近30年!進了多益考場,教室裡其他考生,都是我女兒的年紀,我是最老的。心中不由得納悶:自己所來為何啊!收到成績單,我竟然第一次考就通過系上訂的標準!非常僥倖。學長姐們跟我恭喜,因為卡在英文而無法拿到學位的前例不少。我不禁要好好感謝台南女中的英文老師了,這些基礎三十多年下來,「衰減」的程度還足以應付這場考試!

所有資格都完備後,花了一年半整理博士論文。終於在今年五月完成口試,領了我的博士袍。而醫院的新醫療大樓,也完工啟用。這七年當中,我還回了母校,擔任一任二年的台南女中校友會長,並幫忙下一任校友會籌畫百年校慶。一路走來,十分感謝上帝及家人。未來的夢想和計劃,是希望建立台灣醫院建築實證設計(Evidence-Based Design) 的平台,就如同考柯藍國際合作組織(Cochrane Collaboration)對實證醫學所建立的平台一樣,讓經過實證的、好的建築案例,能有一個分享平台,以提升規劃水準,讓台灣的醫療品質,在世界舞台上更發光發熱、更加亮眼!


全家福

由左至右:邵詩婷(80)、莊幸子(43)、邵詩媛(75級)、邵義雄、邵逸青(77)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